让千年非遗“活”在当下——济南市政协开展“非遗里的济南”月度商量
非物质文化遗产,是一座城市的文化根脉,也是时代变迁中的“活态史诗”。近日,济南市政协开展“非遗里的济南”月度商量,政协委员、专家学者、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及部门代表组成调研组,对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实地调研,开展多次现场商量,共同为“非遗里的济南”建言献策。
非遗的价值:从“时间胶囊”到“文化自信”
在商量开场,济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副会长张继平指出,非遗是“文明的‘时间胶囊’”,承载着民族记忆中最生动的部分。他以木偶戏、铁锅锻打、阿胶制作等为例,强调非遗不仅是技艺,更是特定时代生活方式与审美智慧的结晶。
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教授逯艳进一步阐释,非遗是“中华民族民间审美趣味的显化”,其背后是千百年来的情感传达与文化认同。而在章丘黑陶传承人刘德功看来,黑陶的“黑如漆、亮如镜、薄如纸、硬如瓷”,不仅是技艺的极致,更是“中华文明起源的物证”。
非遗不仅是历史的回响,更是当下的文化资源。济南市政协委员黑珊认为,“当非遗化身生活美学,文化自信的浪潮正在重塑市场”,非遗正从“情怀寄托”转变为“商业富矿”。
非遗的现状:从“活态传承”到“产业融合”
近年来,济南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,创新制度机制,强化活态传承,实现了非遗保护工作制度化、体系化、常态化,非遗保护传承利用水平不断提升。
目前,济南已拥有联合国人类非遗1项、国家级13项、省级132项、市级564项,整体数量与水平位居全省前列。济南市文旅局副局长吴波介绍,济南通过制度机制建设、挖掘保护、传承普及与传播利用四方面推动非遗工作,设立非遗工坊103家,打造章丘文祖、济阳仁风等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。
在调研中,调研组发现非遗正以多元方式融入现代生活。比如,刘德功在黑陶中融入掐丝、描金、影雕等16类新工艺,让黑陶成为“流动的文旅名片”;宏济堂推动“非遗+数字”,通过透明工厂、线上直播、文化节庆等方式,让中医药文化走进现代生活;拉美艺术家在百花洲体验皮影、漆器,非遗成为“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”,等等。
非遗是一种对现在的活力文化和创新驱动提供了智慧的源泉。多位省市政协委员都提到,守护非遗,不仅仅是单方面的责任,而是各方主体共同努力,才能助力活态传承、助推活化利用、助阵活力非遗,散发独具特色的济南魅力。
非遗的未来:从“守正创新”到“城市引擎”
尽管非遗价值被广泛认同,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仍面临销售渠道不畅沟通、传承断层等现实问题。
面对挑战,委员、专家与传承人纷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。李若冰建议,构建平台生态,推动系统保护,建立更高层面、更大范围的活动阵地,搭建专业运营团队与数字平台,推动“非遗+文创+数字”融合发展。张继平建议,要关怀老年传承人,以“大格局”建设非遗强市。
围绕“Z世代”群体,逯艳建议借助元宇宙、VR、动漫、手游等载体,让非遗“年轻化”。王国强透露,正与网游公司合作开发“非遗元素手游”,并推动大漆手办等文创产品。
山东省政协委员,济南市政协委员赵屹建议,开创“非遗+城市更新”规划,延伸至教育、休闲、文旅、节会、时尚、演艺、动漫、数字等八大产业,形成“非遗创意产业大容器”。
济南市政协委员王剑辉则从政策导向等方面建议,政府消费券可以向非遗产品倾斜,鼓励通过抖音、B站、小红书等平台“宣传+变现”。莱芜区政协委员刘锋提到,可以建立“分类分级分步”培育机制,打造“公域品牌集合”,形成发展合力。
非遗不仅是文化记忆的载体,更是城市发展的“金钥匙”。从莱芜梆子的唱腔到章丘黑陶的釉光,从鲁绣的丝线到髹漆的纹理,济南的非遗正从历史中走来,向未来走去。它不仅是“活着的传统”,更是“可期的未来”。相信通过各方面的共商共量、共同努力,一定能让这座千年古城积淀的文化瑰宝,焕发出更加绚丽夺目的光彩。





